查看原文
其他

略说净土宗教典讲学的次第(文声对照)

净宗法师 净宗18 2019-09-12







善导大师著作共有五部,为什么选择讲解篇幅最长、内容最多的《观经疏》,而不是《法事赞》《往生礼赞》《般舟赞》?



善导大师的五部著作,有条件我们都会学习,并不是只学习《观经疏》,其他几部忽略。所以不是选择学什么不学什么,而是先学什么后学什么。所以要问的话,就问为什么选择先讲学《观经疏》。


接下来提问只列了《法事赞》《往生礼赞》《般舟赞》,但是漏掉了《观念法门》。要不然把《观念法门》也加上才比较完整;要不然至少加一个“等”字;要不然这四部著作都不说,笼统地说。


所以,提问可以这么说:“善导大师著作共有五部,法师为什么选择先讲解篇幅最长、内容最多的《观经疏》,而其他几部著作放在后面?”


情况是这样的:如果是我们个人学习法义,相对比较随机、随意,你觉得对哪一部著作比较有兴趣、投缘,看着比较欢喜,觉得比较得利益,就可以从那一部入手。


所以,个人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次序。但是就法义的开展和法门的建立来讲,那一定有它的前后次序,是不能随便混乱的。


就这个问题,说明一下我们讲学净土宗教典的次序安排。


系统的理论学习,第一部就是《净土宗概论》,因为这是对整个净土宗概略性地介绍,让大家了解一个大概。所以放在第一,先讲。


接下来就讲《阿弥陀经》,因为《阿弥陀经》比较简短,非常普及,人人耳熟能详,同时误解多多,不能正确地安心,甚至心有疑虑和恐怖,所以有必要先解决《阿弥陀经》相关的疑障。同时,经典也是最有权威的,而我们讲学《阿弥陀经》也有《法事赞》可以参考。


从净土三部经来说,当然是《无量寿经》放在第一,接下来是《观经》,最后才是《阿弥陀经》。可是《无量寿经》部卷广大,一般读诵的少,消化吸收起来也比较困难;而且,祖师的著作当中,也没有专门解释《无量寿经》的,所以可以系统参考的就不多。


讲学《观经》也可以,刚好有善导大师的《观经疏》。想学习《观经疏》的话,可能需要一些事先的铺垫,所以我们就从祖典入手,按照时间的顺序,从龙树菩萨的《易行品》,到天亲菩萨的《往生论》、昙鸾大师的《往生论注》《赞阿弥陀佛偈》,以及道绰大师的《安乐集》。


这既是时间先后的顺序,也有法义开展、净土宗建立、教理逐渐圆熟这样的次第。到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善导大师的著作了。


善导大师的著作有五部。我们先学《观经疏》,一是按照本末次第,二是按照教行次第,三是好比建房子,先建基础,再建地面构造物。


◎ 第一,本末次第。


善导大师五部著作以《观经疏》作为本疏,是根本性的;其他的四部著作,称为末疏。从根本而生发枝末。就像一棵树,首先得其根本,然后枝叶繁荣,这是必然的生长过程。


◎ 第二,教行次第。


《观经疏》在五部著作当中属于教门——安心的,其他四部著作属于行门——起行的。所以,我们必然是以教起行,以教理而起修行,建立修行的法则。


善导大师说“安心、起行”,“安心”就是建立信心。所以,必然是先以《观经疏》安心的教理来学习,然后由此引申出行业。


《观念法门》是讲两种三昧,主要是介绍观察助业;《法事赞》是读诵助业;《往生礼赞》是礼拜助业为主;《般舟赞》是赞叹供养助业。


当然,《观经疏》里主要突出的就是称名正定之业,也可以按正助的次第——先是正定业的称名,其次才是几种助业。如果正定业没有标示出来,那么助业是助什么呢?所以次第是这样。


◎ 第三,这五部著作当中,《观经疏》是教理安心的基础,其他几部著作的具体行法是在安心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。


所谓“基础”,就像建房子,必须先打地基,然后在地基上盖房子;如果地基没有打,直接盖房子,那这栋房子就不牢靠,随时会倒掉。所以,如果没有《观经疏》来打基础,建立其他几种行法就显得比较轻飘,从法门建立来讲根基不牢。


所以,我们的讲学一定是先学《观经疏》,接下来会是《观念法门》。因为《观念法门》在这四部著作当中,是理论程度最深的,特别是“五种增上缘义”。


《观念法门》下面是《法事赞》《往生礼赞》《般舟赞》。当然,这三部赞偈的次序倒未必那么严格。这三部赞偈,我个人非常喜欢,不管从义理还是表达形式,读起来朗朗上口,感染力特别强。


还有昙鸾大师的《赞阿弥陀佛偈》,《往生论》里面的二十四行偈等等,这些都是非常优秀、非常优美的。个人时不时拿来读诵,享受喜悦,这都是可以的;但是讲学次第不能乱。


有些地方,局部性、临时性的,愿意学习《法事赞》《往生礼赞》,甚至做些仪轨,这些都可以。即使做,也是要回归到教理的根本;不是在表面的事相上追求热闹,那样得效不大。所以,往往做仪轨后面也有跟进的讲解、讲学,以弘愿寺系统的展开教学来讲,具有标示的作用。


所以,目前阶段,在弘愿寺,在主要的道场,都不会去做具体的行法仪轨,将来的讲学也是以教理为主。这样做会保证法门发展的次第,根深叶茂,可长可远。


南无阿弥陀佛。





往期精彩 /

关于《论注述解》

如何理解“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”

是不是真的发了“真愿往生心”,自己知道吗,要做得生想吗?

念佛人如何面对种种不同价值观?

某“念佛秘诀”是否能用?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